师兄师姐经验谈 | 黄山:“有意思”是我不变的追求
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爱找事儿”的人——学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辩论,在他的心中都不是负担,而是他愿意尝试的趣事。过程或许有遗憾,结果却也圆满。
“师兄师姐经验谈”第三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历史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黄山。
资料卡片
黄山,2017级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曾任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求是思源六期成员,历史学院辩论队辩手,专业课成绩专业第二,保研综合测评专业第一。
专业学习:兴趣为指引,取舍中前行
Q1
公益菌:师兄在专业课和共同课的学习上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有什么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在专业课方面,其实每个院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是共通的点在于是否有兴趣。如果对自己本专业感兴趣,学起来确实会事半功倍。虽然我的兴趣很杂,但是我能确定我对我的专业是有兴趣的,这也是我能够学好我自己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但是从现实一些的角度来说,如果想拿高绩点,那就必须在专业课上多用功。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之外,还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这就涉及到精力分配的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课程在什么时候去修。我们这一级因为涉及到课程改革的问题,大二的时候课程特别多。因此在大二,我们这一级大多数人不太选择选修课或者公共课,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攻坚专业课。所以我觉得到了大学,如何分配精力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Q2
公益菌:师兄在学习的方面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呢,又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呢?
以我的感受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事情全堆在一起。大二最夸张的时候,一个学期能够写二十篇论文。其实每一节课老师的要求都并不过分,但可能因为基本上每个人的课程都在十五节以上,加在一起就是很大的工作量。这就是一个多线程任务处理能力的问题。其实一开始在这方面我的能力也不是特别好,大一刚入学时,一方面有课程,一方面有“一二九”的排练,另一方面又作为新生辩手在适应打辩论,对于一个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感觉难以应对。
我觉得这是一个与任务做斗争的过程,需要建立两个观念:第一个是要清楚事情很多时你不太可能在每一项任务上都做到最好。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自己区分,哪些事情我可以做得简单一点,哪些可以精深一点。因为现实如此,如果所有的任务都全力以赴的话,可能最后反而满盘皆输。第二个观念是,虽然不能每一个都做到最好,但是要在整体上做到最好。比如说可能两周之内要写四五篇论文,那虽然不求每一篇都写到最好,但是至少要在每一篇都过关的基础上面选择一到两篇把它写出我的想法来。事情很多的时候大家通常会想到少睡觉,但是人体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一点儿觉也不睡,因此要有取有舍。
学生工作:意义或兴趣,总要有一个
Q3
公益菌:师兄如何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呢?
我是一个喜欢给自己找事儿干的人,所以大二的时候在我们院是唯一一个在院会里负责院刊和学术部两个部门的人。我可以坦白地讲,当时有一段时间觉得有点撑不下去了,觉得即使不睡觉也做不完这么多事儿了。但是要感谢我们院的团委老师和师兄,他们特别耐心的开导了我。其实在那个飞速运转的过程当中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觉得自己根本处理不了那么多任务。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给了我特别大的信心,非常笃定地告诉我,“你再试试,我就觉得你可以”。试了之后发现其实我学生工作也做下去了,成绩也没有落下,求是思源也进了,辩论队该打的比赛都打了,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学生工作本身是一个耗时的事情,第一步你要先想清楚,你觉得这个事儿它有意义吗?有意思吗?满足其一,你都可以去做。
怎么平衡自己学习和工作时间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因人而异。一个是少睡觉,但我是一个一定要保证睡眠质量的人,那就只能逼自己的效率高一点,能够在同一个时段内处理多个任务。最重要的其实是心态,别人的方法可能不一定适合你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我觉得只要你能够不怕把事情搞砸那么一两次,只要挺过了自己心里最煎熬的那一段时间,你就能够处理好了。
Q4
公益菌:师兄在这些学生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对大学的认知是,大学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如果只是在书本上去感知人,是不太够的。如果只是去感知学术圈的人,也是不太够的,那样对社会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
学生工作虽然也是在校园内,也没有那么全面,但是我觉得它至少可以拓展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可能有时候你不太屑于去做一些俗务杂务,就是俗称的打杂。但处在这个过程中时,比如在去租场地、买物资、去报销的过程当中,才真的接触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其实很多学生工作做得好地同学并不完全出于功利,因为他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触碰到一些有点意义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才是能继续学生工作的一个动力。如果只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去做学生工作,你会发现你过得很累,很难撑下去。
社会实践:实践启思考,谦逊而感恩
Q5
公益菌:师兄可以分享一下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和收获吗?
我其实参加的社会实践不算特别多,按照求实思源项目的安排,第一年会去一个比较偏远、不太发达的地方支教和调研,第二年会去一个发达一些的地方调研,第三年到国外调研。因为我们学院的考古实习,我没有能够参加第二年的调研,所以我的感受更多集中在第一年去支教的经历。
我觉得不论是做“千人百村”还是其他的支教、调研项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清楚做这件事到底为了什么。我觉得求实思源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去湖南支教的时候,每天晚上一定会有一次座谈,就是我们和辅导员、老师坐下来一起谈一谈今天的感受。这不是空虚地去讲一些套话,而是真的可能出现比较激烈的交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对于十天短期支教的意义产生了两派不同的意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支教可以带去一个新的视野,但我们渐渐发现他们的现实条件可能不允许他们去追逐那样的梦想。这样的短期支教可能给那里的孩子种下了一颗种子,但是现实条件可能没有办法供给他去追逐这个梦想,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也一直非常纠结。
以我们现在思想的成熟程度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调研和支教并不是去帮助基层而是可能会麻烦别人,社会实践不是文化精英的自我感动,而是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人们帮助我们认清这个社会,所以要抱着谦逊的态度。我能够留给他们的东西其实很少,但是他们带给我的思考是持续到现在的。社会实践也有相互的学习,甚至更多的是吸取来自社会真实的力量,我们常常说“扎根中国大地”,不应该土壤感谢大树,而是应该大树感谢土壤。这是我觉得做社会实践应有的心态。
小彩蛋
Q6
公益菌:最后一个问题,最近网上“内卷”这个词很火,师兄是怎么样看待这种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又怎样去保持自己的心态来应对这种现象呢?
我觉得重要的是大家的心态。“卷”是一定会“卷”的,其实就是优秀的人太多了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一个人觉得被“卷”裹挟着,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感受到周围人的“卷”一定源于自己有一颗想“卷”的心,所以才感觉到焦虑。如果就是打算躺平了做一条“咸鱼”,那就没有人能够裹挟你。所以说首先要明白:如果要去竞争,就一定会有人跟你竞争,当然会感到焦虑。你的心态和你的努力就是你为了竞争要付出的代价。
但是如果心态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尝试放下它去找一找生活的乐趣。我之前在期末考试复习到真的觉得非常焦虑的时候,就会停下复习,反而去看个电影。如果“卷”是为了更“卷”,那就没有意义,如果你知道“卷”只是暂时性的,是为了去做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那我觉得现在“卷”一下也无所谓,因为你追求的乐趣是贯穿在中间的。
有时候大家太“卷”了,也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在竞争中标准永远是在不断提高的,你的进步不可能靠着别人的退步来实现。所以我觉得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果你想竞争,你就去做、去付出。如果想要得到结果又不想要付出,就不是很合理的心态了。归结起来就是,如果想做“咸鱼”,那就不会觉得“卷”;如果不想做“咸鱼”,就得付出心态上的代价。
一直在寻求乐趣、也一直在思考意义,
在不断探索兴趣、也在平衡与选择。
对自己的决定,他有着清晰的思考,对有些遗憾的发现,他心怀谦逊地反思。本科四年的思与行即将告一段落,探索兴趣与意义的心仍能继续乘风破浪。
祝愿黄山同学能够继续为兴趣而前行、为意义而思索,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如师兄所说找到生活的乐趣、贴近现实的真实,书写自己的美好篇章~
往期 · 回顾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排版 | 张琪月封面 | 张琪月